人民幣國際化才有霸權地位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參加香港回歸20周年慶典,債券通同時啟動。債券通類似滬港通與深港通,是大陸與香港兩地債券市場的互連互通。無論股票或債券市場,「通」的最終目的是創造並提供人民幣的使用,讓境內外資金移動可以更加便利,進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在這過程中,一方面可繼續鞏固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可消除外界對中國資本管制的疑慮。

債券通加快進程,某種層面上是在紓緩大陸因加強資金流動管制,人民幣國際化倒退的氛圍。不過,短期效果不大。因為從這次債券通公布的訊息看,前期僅先開放「北向通」,亦即只允許境外投資人購買中國境內的債券,無法解決外資企業資金匯出的疑慮。換句話說,急著開通的債券通,主要目的在解決資本市場內部結構問題,而非放寬跨境資金移動的限制。根據德意志銀行預估,未來5年將有機會吸引5.4兆人民幣資金投入中國債市。花旗銀行宣布,明年將把中國債券納入「花旗世界國債指數」,增加中國債券市場的固定資產配置。引資入市是大陸官方的首要考量。

易言之,如何配合滬港通、深港通及MSCI納入A股的一系列舉動,全面加強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顯然才是債券通的真正用意。據此推論,債券通深層涵義至少有以下幾點。一是引入資金減緩資金外逃壓力,避免人民幣貶值危機再起。二是加快中國債市與國際接軌速度,如強化債信基礎以吸引更多外資法人投入,以提高中國債市的質量。三是提供有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企業更多元的籌資管道。最終透過債券通進一步穩固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早日讓人民幣成為金融資產主要交易貨幣。

人民幣納入IMF特別提款權(SDR),原本是人民幣國際化極重要的一步,但自去年如願納入後,人民幣國際化這幾個字反而鮮少出現在官方政策與指導意見中。有兩種可能,一是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已達成階段性目標,不需繼續推動了;另一是受制於現實壓力,如經濟持續下行、產業結構調整緩慢與面臨資金外逃壓力等,逼使北京必須調整施政重心。後者可能性顯然高於前者。因而最近人民幣聲勢直線下滑,在SWIFT的國際支付使用占比排名中,4月甚至一度被瑞士法郎超越,落居全球第7位,這是自2015年2月以來的最差表現,人民幣國際化似乎已被中國遺忘。

相較人民幣的沉寂,同屬亞洲主要貨幣的日圓則相對活躍。日前《日經新聞》報導,日本長期推動卻得不到正面回應的日圓國際化,近來在東協經濟共同體加強區域金融安全與促進當地貨幣使用的要求下,出乎意料地取得突破性進展。日本仿效先前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做法,分別與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等簽署總額高達4.5兆日圓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連帶也開啟日圓外交大門。背後原因就是中國迫於外匯儲備急速流失,不願答應東協擴大《清邁協議》規模的要求,東協遂轉而尋求日本協助。日本為鞏固在東南亞市場的利益,同時降低中國一帶一路的衝擊,當然願意做個順水人情給東協,尤有甚者,日本財務省隨後立即宣布一籃子措施,企圖在東協市場建立一個以日圓為主的貨幣結算與清算體系,目的顯然就是再一次把日圓推向國際舞台。這也意味未來人民幣挑戰的將不只是美元的國際地位,可能還得面對日圓的競爭,尤其是在當前兵家必爭之地的東南亞市場。

自2009年正式啟動人民幣國際化以來,短短8年多,已讓大陸國際地位快速提升,也大幅增添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人民幣國際化效益不言可喻。然而,隨著人民幣步入貶值循環周期,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也隨之停滯,尤其全球支付地位節節下滑更是一個警訊。近來A股納入MSCI、啟動債券通,依稀可看到隱藏在背後的人民幣國際化意涵,但這終究只是長期願景,無法發揮短期實質作用。

中國若想繼續爭奪世界霸主地位,這樣的現象絕對不容輕忽。換句話說,對北京而言,短期政策上或許有諸多衝突矛盾之處,長期政策仍要堅持正確的道路。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如果這時對人民幣國際化掉以輕心,接下來世界霸主之路可能會更加難走,這或許才是中國領導階層最該留意之事。

以上文章轉載自【中國時報】社論/中時主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