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南向 要有新思维


上周行政院宣布新南向政策正式启动。整体而言政策方向正确,但新思维不够浓,恐无助于「建立经济共同体意识」的目标。新南向政策锁定东盟、南亚等18国,并以建立经济共同体意识及互利共赢新合作模式为目标。在具体作为上,包含ETC等系统输出、推动台湾内需市场的延伸、人才交流、吸引投资及协助台商等几个主要面向,同时要与八个国家重签投资保障协议,提升台商保护。这些项目都有意义,但若只有这一招,过去20年已看过许多限制,而且还是以台商利益在看天下,恐无法支撑「经济共同体意识」的新目标。

经济共同体有很多定义,但基本原则都是各国彼此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相互提携。短期内,台湾很难加入用法律建构的经济共同体组织,却无碍于用实际表现来形成实质的共同体关系,这或许就是新南向政策中所谓「共同体意识」的概念。

先看互通有无。台湾想将18国作为内需市场的延伸,就应准备也将自己作为其他国家市场的延伸,移除18国来台时遭遇的关税、投资及人才限制。这个作法看来好像太新太激进,但其实一点不然。例如世贸组织(WTO)一直在推动针对「低度开发国家」(LDC)给予免关税、免配额的双免待遇。说来惭愧,我国落实成果非常掉漆;至今只有给予32%的商品双免待遇。反观日本双免比率高达98%、韩国90%,连中国都有62%。正巧新南向18国中,孟加拉国、不丹、尼泊尔、寮国、柬埔寨及缅甸都是LDC国家;立即提供90%免关税待遇,非但是台湾立即可以的基本贡献,而且政府早已评估过没有冲击,正是凸显「新意」的方式。再者,如何避免再出现前几年马来西亚想投资101大楼被羞辱拒绝的难堪,也需要新意。

再谈相互提携。各界过去常羡慕中、日、韩都与东盟完成自贸协议(FTA)。跟台湾一样,中日韩产品有高度竞争性;一旦东南亚各国消除关税,对其冲击很大,因而东南亚为何愿意敞开大门?一个关键在中日韩不是只拿好处,更有付出。例如日本在2015年时宣布,未来三年内将对东盟国家提供总值61亿美元的开发援助计划(ODA);韩国每年ODA金额也接近5亿美元。中国大陆的一带一路及亚投行的规模更无须再说。这种双向提携关系才是经济共同体的象征。反观我国,没有ODA专责机构,没有预算;新南向宣称有新台币42亿元(不确定分几年)投入,但恐怕都只是用于国内或台商身上。金钱不能衡量决心,但能看出是否真心。

新南向政策欠缺新思维这点,可从惊人的18国看出端倪。扩大贸易及投资的效果是「乘法」,因此国家愈多愈好。但贡献及提携则是「除法」,对象愈多,能投入的资源就愈分散无效。

全世界都在南向,我们希望政府掌握契机,透过新思维,建立真正的经济共同体关系。不但台商受惠,更要重视提升台湾在本区域定位及整合背后的长期战略意义。 (作者是中经院WTO及RTA中心副执行长)

以上新闻转载自 2016-09-19 00:17:04 《经济日报》李淳/台北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