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邱莉燕 攝影 / 賴永祥 2019-03-29
號稱「中國那斯達克」的上交所科創板,於3月18日正式啟動,旋即於3月22日披露首批受理的9家企業,進度飛快。
其中,備受矚目的是唯一一家入列的台資企業,最終控股股東為聯華電子間接持有98.14%的和艦晶片,多日來引發兩岸證券業熱烈討論,而科創板是否將「排擠」台股的疑慮,也悄然而生。
科創板的創新之處,其一在於「五套上市標準」都是以市值為基礎,不以持續獲利為指標。換句話說,取消原先A股對公司的獲利要求。
二是在試點註冊制的推動下,優化審查速度,從申請受理到向大陸證監會報送,總時限約為6個月。
三為包容創新的上市條件。譬如境外紅籌企業、同股不同權(表決權差異安排)、分拆上市、同業競爭等,代表尊重市場規律、由保薦機構掌握的精神。
和艦晶片便是以「估計市值180億人民幣」的條件遞件申請,加上屬於「晶片救國」的半導體產業,因此儘管公司仍處於虧損、尚未盈利的狀態,仍獲得大陸上交所受理。
「面對新時代的變化,為了留下這些不符大陸主板標準的公司在大陸上市,所以順應新經濟的趨勢,在A股創業板推出9年後弄了一個科創板,」凱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上市專案總監梁祥賢說明科創板的特點。
譬如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美團這一類公司,都屬於同股不同權,或市場估值已獲得認可、但賬面還是虧損的公司,由於不符合大陸舊有的上市標準,只得去海外上市。科創板的誕生,試圖彌補之前的「缺憾」。
象徵大陸資本市場「升級進化」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涵蓋五大領域,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生技醫藥、高端裝備製造及新材料、技術服務。其中便包含台灣兩大兆元產業:半導體及機械業。
有和艦晶片的示範案例,會不會吸引台灣半導體及工具機大廠到科創板上市?專家認為「不無可能」。
前經建會主委、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近日在「MSCI調高A股權重之影響」論壇上提到自己的觀察:由於目前科創板的申請企業以高端製造、半導體、醫藥等行業為主,據聞已有港交所的上市企業計畫轉板,而這些公司其實也是台股「很想要的東西」。
出席同場論壇的台新投顧總經理李鎮宇則分析,台股的上市規範中,擬上市公司需找三家類似企業進行業務評比,以評鑑上市的可能。這對台灣的獨角獸企業將是一大「困擾」,因為無法在台灣找到類似公司。
不過,假使註冊在台灣的公司要去科創板掛牌,可能也得先進行公司投資架構的調整。
梁祥賢表示,從相關辦法規定來看,前進科創板,意味台灣企業需要重新搭建以大陸或開曼群島為主體、轉而控有台灣的公司,台灣公司的所得也要併入大陸或開曼的控股公司。
「但這是特別規定,境外未上市的紅籌架構,估值門檻分別是50~200億人民幣,並不是常規,」梁祥賢說,截至目前看來,科創板受理的皆為大陸為主體的公司,亦即科創板要的是註冊在內地的外資公司,比如和艦晶片,「這才是常規。」
根據研判,科創板對台股另一個可能的「衝擊」,是那些營運主體在大陸的台商,從原本的「來台第一上市」,轉而投向科創板的懷抱。
「比如台積電南京廠,」梁祥賢舉例,由於台積電「屬於優先推薦、重點支援的技術創新與對產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企業,即便有同業競爭問題,大陸還是有可能會開放「綠色通道」給予解套。
未來,台股面臨可能來自科創板的磁吸效應,少不了慎重以待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