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大陸開發商正站在懸崖邊上,現金流告急,拿不出錢來還債。最後等待在它們前方的是破產清算嗎?如若重量級房地產企業破產,官方危機處理又有哪些手段可用?
中國大陸房地產企業似乎持續崩潰中,繼房地產龍頭企業、碧桂園無法支付美元債券票息後,SOHO中國亦宣布爆雷,原因是積欠土地增值稅將近20億人民幣,無力繳納。
重量級房企的危機接連浮出水面,不僅折射出大陸房市的寒意遠超乎想像,也反應了一條經濟發展的鐵律──凡是政府希望通過房地產推高房價、以拉動經濟增長,最後一定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大陸銷量極高的媒體《三聯生活週刊》分析比較「碧桂園會是下一個恒大嗎?」時指出,兩家房地產企業陷入困境的狀況類似,但原因大相逕庭。
2021年,恒大出現債務危機,當時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歸咎於政策層面對房地產行業的高壓調控,在北京「三條紅線」等監管政策之下,融資管道被全面壓縮。
高負債的恒大,因此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最終因流動資金不足還不出欠款而違約,進入債務重組環節。香港上市股票亦被暫停交易迄今,2023年8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
恒大因流動資金不足還不出欠款而違約,進入債務重組環節,2023年8月在美國申請破產保護。達志影像
大陸房地產擴張模式,穩健從缺
「但是今天碧桂園的政策環境和兩年前截然不同,」《三聯生活週刊》撰文指出,2022年下半年以來,對房地產的調控打壓政策全面轉向,房地產被重新定義為大陸經濟的支柱產業,迎來一輪又一輪政策鬆綁。
然而,就是在如此「史詩級救市」的背景下,碧桂園還是出現了流動性危機。
究其核心原因,還是因為房子愈來愈賣不動了,「樓盤」新房銷售慢,商辦承租量減少,現金流斷流,對以高槓桿財務操作,加上在海外發行美元債來融資以強勢擴張的房企來說,很容易就週轉不靈。
專家評估,未來如果沒有持續的銷售收入,碧桂園、恒大、SOHO中國等大型房企無疑是前景黯淡。
「恐怕就沒救了!」信義房屋上海業務古北區區總監魏逢佑表示,同業大多悲觀看待。
這場爆雷危機最後會如何收場?歸納將有以下4種可能的劇本走向:
劇本一:變賣現有資產還債。
降價促銷建案、出售優質資產,令資金快速回籠,是解決眼下巨大負債的方法之一。
只是,這些招數碧桂園早就用老了。
早在2022年,碧桂園將旗下在北京的一家公司——碧桂園廣盈置業公司超過3/4的股權賣給了保利;又將廣州國際金融城專案部分股權,賣給了餐飲巨頭「九毛九」。
除此之外,很多尚未開發的黃金地段土地也被碧桂園陸續出手,有的不惜打折銷售。原來106個分公司則縮減至65個,瘦身求存。
目前看來,這個「劇情發展」只是緩解了一些燃眉之急,卻無法扭轉整體資金鏈斷裂的頹勢。
「銷售資產僅是治標,治本的方法還是要提振經濟,」台大經濟系畢業、凱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上市項目總監梁祥賢指出。
比如,由於當局先前的重拳整頓,互聯網和教育培訓等原本信心旺盛的行業,近幾年「引擎熄火」,影響了眾多高薪從業人員的生計和收入。
「還是要讓這些產業活絡起來,大家能領薪水、分獎金、配股票,才能有錢幫忙房地產去庫存,」梁祥賢說。
劇本二:進入重整程序,或被其他陸企併購。
在大陸營業20餘年、擁有財務專業的梁祥賢分析,陷入危機的房地產公司若是走上破產一路,由投資人通過重整程序收購困境企業,或是被其他目前沒有出事的優質房企併購,「一破了之!」對於促進市場健康發展反而是好事。
「先破產清算,然後把剩餘的價值當成獎勵,給活著的企業來經營,」梁祥賢認為這也是一條路。
事實上,近年來許多瀕臨破產的企業是通過重整方式「起死回生」,重新煥發活力。
劇本三:破產清算,由地方政府接手處理不良資產。
大型房企破產或清算,債務金額大,牽連的範圍廣泛,地方政府各單位組成「破產專班」深度介入,也是一種作法。
難的是,地方政府財政經過3年的疫情封控,能再拿出來的錢可能有限。
專家研判,雖說大陸中央政府「很可能是全世界最有錢的政府」,但是對於拯救「危困房企」的做法,頂多是強迫它們勉強活下去,撐到所有新屋交屋,避免產生爛尾樓為止而已。
為了完成大陸官方要求的「保交樓」,可用的手段是控制這些房企的資金,比如說企業帳上所有款項都只能用在新屋的完工建設,甚至是通過金稅系統,將大股東家族和高管們轉移出去的錢「追回來」。
為了完成大陸官方要求的「保交樓」,可用的手段是控制這些房企的資金,比如說企業帳上所有款項都只能用在新屋的完工建設上。Unsplash by Shio Yang
劇本四:政府直接提供資金紓困。
不管是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直接借錢給這些房企去還債,應該是最糟糕的一種做法。
「這等於是以拖待變,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梁祥賢說,這代表市場經濟最有效率的那一部分失去作用了,市場本該就是優勝劣敗,人為的干預令這些房企苟延殘喘,只會削弱經濟的活力。
回顧大陸歷史上數次房市風暴、衍生的救市行動和宏觀調控政策,包括1988年海南島房地產泡沫,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直到2000年才迎來住房改革的房地產繁榮發展。
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大陸大撒幣「4萬億」挽救經濟活力,卻也債留子孫至今。
2014年房地產調控,致使樓市衰退,卻有2015~2017年的「貨幣化棚戶區改造」(又稱民心工程)與安置補償,再次迎來房地產行業的榮景,全國成功去庫存。
台灣沒有幸災樂禍的本錢
到了2018年,樓市又開始調控,控到現在就是眾多房地產相關公司瀕臨倒閉邊緣,拖累GDP成長。
其實不只是大陸,世界很多國家都走過同樣的路──通過賣土地來支撐經濟,終使房地產泡沫破裂──可是顯然大家都不願意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
至於這一回大陸大型房企的爆雷風波,會不會演變成「中國版雷曼事件」?現階段還需要持續觀察,論斷未來將演變成金融危機,似乎還言之過早。
但梁祥賢認為,大陸經濟如若不好,台灣一定也跟著很慘,因為兩岸貿易依存度長年在四成上下浮動,加上百萬台商和無數投資人的資產壓寶大陸:「台灣沒有幸災樂禍的本錢。」
※原文來源:【遠見雜誌】|國際|兩岸